高的,这几个人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魏晋历史上最悲凉最高亢的一段故事开始了。
自魏正始年末到嘉平年初,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籍侄儿阮咸七人常聚集在河内山阳县竹林之内,交游畅饮,长啸山林,史称“竹林七贤”。这七个人年龄职业各不相同,嵇康是赋闲在家的官员;山涛,阮籍是辞职官员,王戎是出身名门的天才,刘伶却是个丑陋矮小的无业游民。
就是这样七个背景年龄天差地别的人却在当时博得了天下名士的名号,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将原本沉寂下去的正始玄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另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越名教而任自然”。
看过前文的应该记得正始年间,王弼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试图调和儒学与道家的思想。但是仅仅过了几年之后,这帮竹林名士提出了更狂妄的观点:名教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自然放纵。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七人纵情畅游,放肆畅饮,彻底抛弃了种种封建礼仪。阮籍闻丧母而不归,归来后饮酒无数,吐血数升。刘伶酒后裸体狂奔。从现在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群疯子。但在当时人看来,这是一群“仙真”。的确是仙真,他们相互交流切磋的正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之学。常常言语玄远,一般人难以理解。而且他们还服食丹药,长啸山林。任谁看也是一群即将得到成仙的高人。
但在他们放荡不羁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困扰。这是一群聪明之极的人物,虽然没有身处朝廷核心,但目光依然敏锐,早早地就判断出司马氏与曹氏必定会展开激烈斗争。山涛与阮籍辞官的时间都在正始年末,预感到局面不对时,果断扔下官印跑回了山林。这些人不喜欢司马氏的作为,动辄屠戮名士,尤其是身为儒学世家的司马氏占据着封建礼教的名义,大肆杀害异己,篡位夺权。
这是一群曹魏宗室的同情者,但也仅仅只能同情罢了,不敢开口支持,他们明白一旦如此等待自己的也只有死路一条。这群愤懑的名士只得借玄学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司马氏代表的礼教表示摒弃与不屑,于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个振聋发聩的思想就此诞生。而他们那些种种荒诞不经的行为都是为了向司马氏表达不满。众所周知,魏晋名士喜玄学,好老庄。为何如此?只有借着老庄的名义才能名正言顺地归隐山林,躲开纷乱的朝堂。竹林七贤善长啸,能长啸不断。这真的是旷达么?在这旷达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悲哀,即使在山林之间也不敢谈及政治,个人倾向。只得借长啸抒发心中苦闷。竹林名士善作画,音律,诗词,尤善饮酒。他们正是借着这种种手段忘怀现实世界的烦恼与困扰。
虽然他们试图遗忘整个世界,尤其要遗忘已经掌权的司马氏的丑恶嘴脸,但明显司马师始终记得这几个人,如果能把这几个名噪一时的人物拉到自己的阵营,自己的江湖声望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于是纵情山水的七个人都收到了司马师大将军热情洋溢的诏命。不过他们都不会忘记在这份殷勤的诏命背后司马师随时会举起的屠刀。他们不想与司马师合作,但他们更不想死。舍生取义,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这么做。竹林七贤像当时大多数名士一样,被迫接受了将军府幕僚的任命。
司马师这时候满意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你们心有不平,但在我眼中只有两种人,听我话的人和我的敌人。对于第二种人,下场一般都比较惨。”但是在司马师清点过人数后,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嵇康与向秀呢?他们怎么没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