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是交通要道,往来客商无数,这种明火执仗抢劫的方式自然富裕的很快。
对于家教缺失,不讲脸面的石崇而言,只要能很快变得有钱就行,这些富商还能怎样?
这也是许多朝臣的心态,虽然已经天下太平,但在他们眼中百姓与牛马无异。
另一个危机是历史遗留问题,就是西晋的世家门阀制度,这项自东汉末年开始的制度影响了这个国家百余年的时间。由于这些世家的垄断,彻底断绝了普通百姓,寒门士子做官的希望,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之前我们书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完全可以按照姓氏归到各大士族门阀之中,国家政治完全被这些人垄断着。而随着司马炎户调式的颁布,原本私下占有的土地人口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占有了。这些门阀世族虽然现在对皇命唯命是从,但有权有人又有钱的门阀随时可能威胁皇位,这个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司马氏就是这么干的。
而世族门阀制的另一个隐忧更为致命。寒门士子断绝了进入朝堂的希望,只得投奔地方势力,准确的说就是各地藩王,藩王的势力得以逐渐坐大,而且吸收了许多的寒门士子,百姓拥护度高,一旦有不臣之心,随时可以变出无数大军。
不过这些仅仅是隐藏的危机而已,司马炎对此还是有所警惕的,所以颁下另一道诏书,撤掉各州郡兵马,大郡仅留一百兵力,小郡更少,只有五十人维持治安。万幸司马炎总算没有把中军撤去,但也将武功自废不少。
反正现在天下已经太平,各郡还要这么多兵做什么,万一成为藩王的帮手怎么办?而且撤去的人马可以进行生产,又能多收赋税,不是很好嘛?
这就是精明的司马炎的想法,我算了一下,一百人负责一个郡,相当于一个人要负责一个县,既是公安局长,又是巡逻队长,赶上命不好的还要对付呼啸山林的山贼,这些工作全交给一个人干,根本就是空话。
所以这项措施招来了许多明智大臣的反对。
久违的老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此时已经报病退休,收到消息后忍着病痛入朝劝谏向司马炎直言去州郡兵马的坏处,终于成功说动了司马炎。
不过此时的司马炎不是那个能听进不同意见的开明皇帝,而是一统六合的强势君王,考虑到朝令夕改影响自己的面子,司马炎最终还是将错就错,就这样实施下去。
相对于这两个摆在明面的忧患,还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起源是御史郭钦的一封奏疏。
在这封奏折中,郭钦提出将杂居关内的胡人迁到关外,以保太平。实际上随着世族的发展,需要的人口越来越多,劫掠迁徙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到关内充当劳力,整个边境胡人与晋人比例几乎对半。
郭钦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杂居关内的胡人是不安定因素,虽然现在很是服从,一旦起事将对西晋造成致命的伤害,长期接受华夏正统文明教育的郭钦对华夷大防很是看重,所以才有了这封奏折。
可惜被功绩冲昏头脑的司马炎自动忽视了这些,将奏折抛到了一边,“我有雄兵数十万还用怕那些茹毛饮血,穿着草皮嗷嗷叫的野人,笑话!”
挽救西晋的第一个机会就这样错失了,当西晋的兵马在内乱中耗尽之时,原本低头唯唯的胡人将开始举起屠刀大肆砍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