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使六识出六门,来去无碍,也就是无念行。
这个时候,响铜殿中有个小沙尼,怯怯问道:“法师,如何使得六识出六门?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可以说非常之刁钻。就像是有人问你,一加一等于几。你告诉他等于二。他却又问你,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你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无念行本已是解脱的法门,小沙尼却偏要问无念行的具体做法。佛法本已是玄玄之说,若是真能讲出个具体做法,岂不是人人照着做,皆能成佛。果真如此,极乐佛国,岂不是人满为患。
小沙尼的师父不满的瞪了他一眼。小沙尼吓得吐了吐舌头。
安生却被这个问题问痴了。他于这个孤独地狱中徘徊不得出,寻得就是个解脱之法。无念行或许真就是自己苦寻的结果。可究竟要怎么做呢?一加一怎么就等于二了呢?
拾得却也是个得道高僧。直面这种古怪刁钻的问题,非但不恼,反而呵呵一笑。拾得向着那小沙尼的方向,看了一眼。目光又越过小沙尼往后,然后远远点了点头。
响铜殿众人皆没有觉察到什么。只有站在最后排的安生,心中突了一下。他分明注意到舍得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而那一记点头,分明是对着自己做的。
第一次,竟是第一次被人看到了。
安生震惊不已之时,拾得和尚开口颂了一段经文。这段经正是《金刚经》中第三品: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段经文说得更加突兀,响铜殿众人多是听得不知所谓。唯有寥寥几个上了年纪的比丘尼,若有所悟。
安生却听得如痴如醉。只有他真正听懂,拾得这段《金刚经》正是在回答小沙尼方才的问题。
如何使得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十个字就是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的根本原因。
无余意为彻底。这段话直白的讲就是一切众生我皆要他进入彻底的涅槃境界来是他彻悟明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进入涅槃的境界,自然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那么何为涅槃呢?已经悟出三法印真谛的安生自然知晓,涅槃既是不生不灭。
那么怎样才能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呢?
安生忆起那日在湖畔与老和尚第一次见面时,老和尚最后说的五句话。正是: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时候,安生终是明白五句话的意思。怎样才能求解脱?那就是什么都不要去求。
放下一切万缘,一念不生,自性就自然现前,所以不用去求。
真法自在,一叶障目。要求真法,要做的不是寻真法,而是摘掉障目的树叶。
终于想明白一切的安生,不去想响铜殿内的拾得和尚,不去想小沙尼,不去想这个世界的自己与花药,不去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方法。他只是坐了下来,五心向天,忘却了所有。于是,安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心识自在而无碍。
当拾得和尚讲完这一日的****,众人各自散去。有人自安生身前走过,却没有人注意到安生。安生也没有注意到任何人。
他只是自顾自的坐着。
唯有拾得和尚,在离开响铜殿时,不经意间向着安生坐着的角落,看了一眼,颂了一句:“南无我佛。”
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曾经辉煌的寒山寺开始变得败落。寺中的和尚越来越少,终于不剩一个。
野草开始滋长,响铜殿变成断壁残垣,安生还是静静坐在原地。
有雨水自天穹落下,冲刷安生;有烈日炎炎,曝晒安生;有寒风刺骨,刮吹安生。安生还是静静坐在原地。
有一日暴雨,寒山之上引发泥石流。无数沙石泥浆滚滚而下,直接将安生掩埋了起来。安生还是静静坐在原地。
喜欢本书的看官请收藏,喜欢作者的看官请推荐。两者都喜欢的看官。。。咳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