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春天来的格外早,一篇题目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在全国各大报刊转载,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节前夕在深圳考察时的一些情况。后来,关于小平同志在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SH视察的重要谈话也陆续见诸报端,这就是著名的南巡讲话。
寒假结束不久,上一届师兄师姐们的考研成绩陆续都出来了,一位成绩不错关系不错的师兄,把他考研资料都送给了我,还告诉我明年考研的政治时事题一准和小平同志的南巡有关。
刘易思虽不考研,但也很忙活,几乎每天都得往家里跑。他父亲今年非常忙,经常出差,经常加班开会,她母亲最近身体不好,妹妹又小,他就得多操点心。他一般晚上回去,如果第二天上午有课就一早赶回来,下午有课就中午赶回来。我和他说,总这么跑也够累的,有什么要帮忙的让他千万不要客气。
一天,下午有课,从不迟到的刘易思却迟到了,从后门溜进教室,悄无声息地坐在我给留下的身侧的座位上。我瞄了他一眼,看他一脸满是疲倦和紧张。
课间,刘易思靠过来,神神秘秘地说:“大人我刚刚拣了一条命,好险啊!”
我一惊,忙问道:“和人撞上了?”刘易思骑自行车极不规矩,风风火火的,爱闯红灯。
刘易思不屑地摇了摇头,低声说:“枪战!两拨人枪战……几十个人对开,啪,啪……吓死我了!”边说着,他还边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比划着开枪的姿势。
“黑社会?”我问道。
“好像是警察抓人,黑社会拒捕…….”刘易思似乎还沉浸在刚经历的场景中,回忆着说。
我半信半疑,刘易思喜欢夸大其辞,警匪片看多了,看见警察抓小偷,自己就入了戏,做起了编剧和导演。
那时候电影没现在多,电影院也很少,很多小型的电影院都改成了录像放映厅。离我们学校不远就有一家,原来是一个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厅,片子新,质量好。放映厅还起了一个很有童趣的名字,叫小铃铛,附近几所学校的学生经常光顾,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遇到好片子更是一票难求。在小铃铛里,经常会碰见一群群的校友,有时候会恍惚觉得不是在看录像,而是在学校里开报告会。
小铃铛里经常放映的是香港的江湖片,又称警匪片。那时候发哥正是当打之年,张国荣风华正茂,华仔尚略显青涩……经典的片子有《英雄本色》,有《监狱风云》,有《赌神》……能说上来几十部,每一部都是一个江湖上的血性故事。
江湖,远离当权者的控制和律条约束,侠义肝胆,快意情仇,永远都是一个梦想之国。江湖浩瀚,唯有侠者留名。侠客,就是江湖里的精灵。
《史记》中有《游侠列传》,称“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自汉代以后,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思想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侠者便渐被统治者不容,正史中几乎再无侠者,只能流连于文学的江湖了。
文学中的侠客在唐代最为传奇多彩。在唐代,侠与中国武术相结合,开启了一个千年的武侠时代,延绵后世,至今仍闻不绝。江湖中的男人也不再寂寞,女侠客开始登场,冷剑柔情,英雄美人,自古都是不分家的。唐代文学里著名的侠客很多,我比较喜欢的当属《虬髯客传》中的风尘三侠,李靖﹑红拂﹑虬髯,还有《聂隐娘》中聂隐娘,按书中描写,聂隐娘的武功已经是“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了。
在宋代,虽没有太精彩的侠客文学了,却是出现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侠客,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太祖生逢乱世,年少喜武。传说江湖第一武术门派少林寺的少林长拳,即为赵匡胤所创,称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赵匡胤为人性情豪爽,行侠仗义。民间广为流传的《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讲的就是赵匡胤年少游历江湖时,救下被强盗囚禁的女子京娘,为使京娘免于灾祸,赵匡胤千里送其回家,路上为避男女之嫌,与京娘结为异性兄妹,坚守兄妹之礼。太祖后来从军,以侠义治军,以忠厚待人,三十三岁即黄袍加身。或许正是宋太祖的这段侠客情怀,他一直以仁爱之心宽平治政,虽然杯酒释兵权,却不曾枉杀一个一起创业的兄弟。
到了明清两代,出现了两部著名的章回体江湖小说《七侠五义》和《水浒传》,讲的却都是侠客皇帝赵匡胤创立的大宋朝的侠客旧事了。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世道乱世和人杰盛世,乱世出英雄是千古真理。侠客也是出了响当当的几位,津门大侠霍元甲,大刀王五,还有写下“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鉴湖女侠秋瑾……
近代,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1955年问世,“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所创作的十四部经典的新派武侠小说,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