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开始(1 / 2)

她什么都不用想。他自会铺好一切路。

夏日的孤山, 树木葱茏, 与京城内的燥热不同,沿山路上去, 一片青翠绿意, 隐约间听着学子齐声读书,飘飘荡荡,散于山野之间, 只剩下蝉鸣鸟叫声。

小屋被轻扣门扉。

一小书童从木门内探出脑袋:“先生不接外客……”而阳光刺眼后,看清了站在绿荫下的来人, “稍……稍等, 我去问问先生。”

不一会儿, 木门大开:“先生有请。”

书童看着来人进屋的背影,方才提起的心平缓落下,不知是何人,气场之大都不敢与之对视。

屋内的玄明先生正在煮茶,红泥小火炉冒着层层热气,云雾般遮住了他的面容。赵珣坐在对面, 将细绳捆着的纸包茶放于木桌上。

玄明先生扫了一眼:“你有心了。”拎起小火炉倒了杯热茶, 待稍凉后,又将其放入装有冰块的瓷碗中,过片刻后递给赵珣,“尝尝。”

赵珣接过, 二人一道饮茶, 屋内寂静。

许久后, 玄明先生道:“当年你以魁首之名入白鹿,我亦收你为徒,你也不负所望,尽管过往荆棘满路,但依旧走至今日。”

他放下了茶杯,慢慢道:“既已如此,也没有回头路了。”

赵珣自然明白自己师父的意思,回道:“七殿下性情敦厚老实,为人温良恭谦,读书聪慧且敏而好学……完全可以继承大统。”

玄明先生冷哼一声道:“敦厚老实,温良恭谦,不过是说着好听!我看是懦弱胆小,任人摆布的提线玩偶罢了!”

“那恐是更符合弟子心意了。”赵珣风轻云淡,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好大的胆子,”玄明先生倾身,面容虽苍老,眼眸却依旧锐利,“你就不怕我一纸递上案,安你个不臣之罪吗?”

“若真如此,那日师父也不会开口让弟子过来了。”赵珣对上视线。

二人僵持了一会儿,玄明忽的大笑起来,笑后两边唇角微抿,收敛至极:“到底是我亲自所收的徒弟,就算老夫这几年来见过无数天之娇子,也无一人像你一样合老夫心意。”

又慢慢道:“这条路凶险啊!“

“不过老夫陪你走一趟又如何?”

其实,知晓赵珣与玄明先生乃师徒关系的人大有人在,毕竟当时闹的轰动,可清楚玄明先生乃亲自找上赵珣收之为徒的人是少之又少,且也只有一个徒弟,而明白二人之间的关系的可以说是没有的。说是师徒,明明冷淡的很,玄明先生又是出了门的阎王脸,甚至有人传过不和,直到后来,周遭人都得靠回忆才能想起二人的关系。

而有些事,外人不知,当事人知晓就够了。

从朝廷谈到各地,从前朝说到今朝,朝中错杂纷争与波云诡谲,随着窗杦外的天色,从明亮渐为黄昏,趋向暗沉,一一铺展开来。

点起了灯。

谈话尾声,玄明先生提笔写了几字,移至对面,赵珣接过,看了许久,眼眸渐深,什么话都未说,将纸于灯上点燃,只剩下灰烬。

*

端午上来的朝廷,可以说是一片风雨,金銮殿上你一言我一句,吵得是那叫个天翻地覆:七旬老臣指着鼻子骂愣头青,六部之间的互掐,阁老之间的暗暗较劲,每一本御史的奏疏更是少不了连续几日的腥风血雨。

“臣以为不妥!”“

“臣附议!”

……

“陈大人为何如此咄咄逼人?!我还未说些什么,你便恼羞成怒,岂不是做贼心虚?!”

“付大人好一张利嘴!我不过按例询问,好问个究竟,单论此事都不是你们户部的事,岂能由你一人定夺?!”

……

这是自端午上来后的常态,不知情的本还在刚开始的时候劝劝,后也不劝了,安安静静站在队列里,聪明的,哪里不知这说到底,就是夺嫡之争。

而这一月,似乎只是开始。

若说开始的一月还仅仅是口舌之争,小打小闹,然后几月,则是真正涉及到了利益之争。几月的交手,冯征是恨透了赵珣,双方都讨不得一丝好,可这哪里是他想要的结果?

如今一方压不倒另一方,只能僵持着,唯独做出点大功绩才能打破这平衡,在几夜商议下,终是在一日早朝,提出了开矿,收取矿税一事。

先有户部给事中任达起奏,从孟老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至不能耽于眼下,而要为一切做好打算,太平盛世乃积累财富的好时机。

继而几人附议。

不过很快遭到了朝中老臣与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忠伯侯立即出列道:“我朝自先祖帝至今一直实行禁矿原则,万万不可打破啊。臣以为人人皆知开矿好处所在,可为何禁矿至今?矿场带来的金钱与利益,谁人不眼馋,官家派人开矿,避免不了百姓跟风效仿……无人务农,动摇国本呐!”

“侯爷说的是,臣也以为此事不可。先不说过往,单说现下,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