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1 / 4)

古代种田奋斗史 方瑜 8139 字 2022-05-18

七百多人, 一头一百多斤的野猪,每家也就分得几两肉,但这意外之喜让人满足。

天热,肉不能放, 也不能用盐腌, 盐是用一点少一点, 要省着点用, 于是这分得的肉就直接煮了吃,更让人满足了。

既然在半山腰安居, 那么也是要种粮食种菜的, 如今还是干旱,大家也就在小溪附近开垦了一些菜地,种些蔬菜,好让野菜有时间长起来。

秋季,山上一些野果熟了, 还有木薯也能挖,虽然冬季才是最好的时候,但这时缺食物,看到了就会挖。

整个秋季,两个村子的人都在奋力囤积过冬的粮食,山里的冬季更冷, 多囤些粮食才能过好这个冬季。

想要找吃的, 这附近已经不好找了,要走远一些, 于是三家商量一番, 陈家二老在家里守家和看顾几个孩子, 铁蛋毛蛋虽有十多岁, 但到底还嫩,镇不住人,家里还有食物也得要大人看着,如今缺吃少粮,得防着别人偷。

陈家三兄弟以及他们的媳妇,六个人出门寻找食物。

“这时候有许多野果成熟了,咱们走远一些,一定能找到吃的。”陈如松安慰着媳妇。

杨稔手握镰刀,背着大背篓,点头应下。

途中有认识的野菜,她就停下采摘,如今只要是吃的,都不能放过。

陈如松也是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注意有没有野菜野果,还要倾听着有没有危险来临。

不仅他们二人如此,两位四人也都是这样。

走得离住处稍远一些,杨稔看到了一棵野柿子树,应当还没被摘过,树上挂了不少果子,看着硕果累累。

一行人赶紧过去全部摘了,没熟也没事,带回去放个几日就熟了。

再走一段路,陈大嫂看到了一棵板栗树,本想藏着明日自己跟孩他爹一起来摘,但陈二嫂眼尖的也看见了,她伸出手指过去,喜道:“那有棵板栗。”

三家人将这棵树的板栗瓜分,这颗板栗树不小,每个人的背篓都有一些分量。

感受着背篓的重量,杨稔心里高兴,“能吃上几日饱的。”

再走远一些,还看到了豆梨树,这会的豆梨不如过些时候,也就是初冬时好吃,但能吃就行,能摘的全部都摘了。

这一日出来,就找到这几样东西,虽没找到山药或是木薯及葛根这种比较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但找到了一些板栗,也是饱腹的,这就让一行人高兴不已。

自从干旱,杨稔和陈如松的一日三顿就改为一日两顿,如今的两餐,早上一顿清汤寡水的野菜汤,晚上加一些稍微能饱肚子的食物。

今日他们的晚饭就是板栗,一人吃一小把,再喝点加了猪油和盐的野菜清汤,晚饭就解决了。

至于儿子小景,还小,要多吃一点长身体,夫妻俩压着他多吃了一些。

吃不饱是真的,可也没办法,食物不多,能有个几分饱就行。

第二日三家人又出发,几个孩子都在大房待着,让二老照看。

这一日,夫妻俩运气好了,找到了一根葛根藤,顺着挖下去,收获了三斤重的葛根。

因为一开始就说好,如果发现的是野果树或是一大片的食物,就三家各自采摘,向这样只有一根藤的,就是谁发现是谁的。

陈大嫂虽然眼热,可被男人拉走只能极不情愿的走开。

挖好了葛根,陈二嫂也发现了一根山药藤,二房夫妻俩开始挖掘。

这更让陈大嫂眼热了,可惜男人是个木头,不知道占便宜,她一个人也说不过,还会有损失,只能紧闭嘴巴。

好在最后,陈大哥也发现了一根葛根藤,挖出了一斤多的葛根。

而幸运的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又发现了一根山药藤,挖出了一根长长的山药,收获不错。

之后就没什么收获,除了发现几棵野果树,摘了些野果,没有别的收获。

回去的路上,陈大嫂的眼睛紧紧的看着陈如松的背篓,因为夫妻俩挖的山药和葛根都在那,杨稔的背篓放着野果。

可惜再眼热,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这两日摘了不少野果,昨日摘的除了吃了几个,剩下的全部都晒干了,今日摘的也是如此,等冬季能有个零嘴。

葛根其实还是磨碎用细布过滤,做成葛根粉,只是如今并不方便,只能切块煮着吃。

“留着冬季吃吧,咱们如今还能找点野菜和野果吃,冬季就没什么吃的了。”陈如松叹息道。

原先的玉米面只吃了一小半,大米更是没煮几次,仅有的几次是煮粥给儿子喝,还有四斤半都好好的保存着,夫妻俩只吃外出找的食物以及种的蔬菜叶子,实在忍不住了才弄点玉米面填饱肚子。

一家三口都瘦了不少,小景稍微好些,杨稔和陈如松都瘦弱下来。

这时候的人都是如此,许多人甚至比夫妻俩看着还瘦弱些。

今年冬季的粮食,已经囤积了一半,等有冬笋了,他们在挖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