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吃上一个,冬季的粮食也没那么紧张了。
整个秋季,两个村子的人都在寻找食物,杨家已经自立一个村子,就叫杨家村,只在这里这样叫,若是之后天下太平,回去之后就当不存在。
到秋末,各家都烧制起了木炭。
柴火也是备得足足的,坚决不能冷到,这会冷到,还要从自己嘴里掏出口粮给郎中,这就不说了,郎中那里都不知道有没有药材。
柴火和木炭备好,冬笋长出来了,一群人蜂拥到竹林挖笋。
这座山虽离陈家村算近,可也是要走很久才能到的,远离人烟,也高高的,基本很少人踏足,便是如今干旱,没了吃食,大家也都不会想到来这里,太远了,走上大半日,不饿的都能饿着,到山脚还得爬上一整日才可能有食物,就这个时间,实在太久了,附近的山还没彻底干,不值得他们走这么远。
是以整座山没有人烟,如今两个村子的人来了,也能有一些食物。
竹林很大一片,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找了人少的地方开始寻找冬笋。
他们夫妻俩都是挖过冬笋的,顺着竹鞭一条下去,全是新长出来的竹笋,一锄头一个,挖得爽快极了。
冬笋能放十几日,挖来要先吃,别的食物都能放到后面吃。
挖笋时,陈如松还挖到了一窝竹鼠,为他们一家三口的冬季增添了一道荤菜。
挖了四十多个冬笋,夫妻俩就没再继续,等吃完再来挖就是,新鲜的最好吃。
挖了冬笋后,这天气也彻底冷下来,大家都减少外出,待在家里。
待在家里不出门,杨稔的爱好就是数家里的存粮。
“四斤半大米、八斤玉米面、接近五斤的葛根、大概三斤的山药、近两斤的木薯、四十个冬笋......”杨稔嘀咕着。
数完了粮食,杨稔待在火堆旁纳鞋底,如今有空,有些活计能早些做好就早些做好,明年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忙活。
开春下了一场毛毛雨,之后就再没下过,看来这干旱还是得延续一段时日,大家心里都沉闷着。
开春陈氏那位会做陶器的族人开窑了,杨稔却不太想要,“要用食物换,咱们如今自己吃还勉强,每日要出门找食物,这干草的顶也密不透风,何况如今也没有雨下,瓦片好似没那么重要。”
陈如松是个糙的,之前想要泥瓦房只是考虑媳妇,这会媳妇说不想要,他问道:“那就先不换了?”
“嗯,茅草屋也行。”杨稔确认道。
即便只下了一场毛毛雨,山里也还是长了许多新鲜的野菜,鲜嫩可口,比之前的老叶子好吃许多。
野葱、蕨菜、小竹笋等等也都有长,大家都不放过,全部采摘了,吃不完都晒干保存。
今年这一次毛毛雨,还有那条不大的小溪水流大了一些,这让大家都怀着希望,觉得干旱应该不会太长了。
除了青菜,杨稔还种了一小块玉米,玉米耐干旱,隔上一些时日浇一次水就好。
这一年还是在夫妻俩抠抠搜搜的省吃俭用下过去的。
年底下了大雪,厚厚的,瑞雪兆丰年,陈如松感叹道:“明年的情况应当好许多了。”
“希望如此,干旱都五年了。”杨稔叹息,他们这山腰处,找个不错的点就看到山脚下以及更远处的情况,两个村子的人刚搬来时还能见到远处有人烟,今年却没看到了,只怕是逃荒去了。
因为这座山有人住,能吃的都吃了,基本也是没多大的绿色,或许远处的也以为都干了,就没过来吧。
开春,下了几场大雨,茅草屋都淋湿了,一家三口搬到之前暂居的那个小山洞躲雨。
虽然一身狼狈,但他们都很高兴,只要不再干旱,淋点雨算什么。
“咱们很快就能搬回去住了,到时小景还能接着念书。”杨稔还没放弃让儿子科举的想法。
陈如松却摇头道:“应当没这么快,之前那么多起义,如今还不知是个什么状况,族里应当会派一部分人小山打听打听情况再说。”
“也是。”杨稔的笑容收敛了些,又愁道:“小景都快十岁了。”
确实,儿子今年年底就满十岁了,陈如松心里也跟着叹息。
“原本好好的,若是没有这场旱灾,一切都好说。”杨稔微皱眉头。
“等村长的决定吧,咱们没有他经事多,听他和几位族老的安排。”
雨后有雷公菌,杨稔采的不亦乐乎,这个东西只是清炒都美味的很,他们一家人都很爱吃。
小景提着竹篮也在采,他虽然喜欢看书,可如今显然不能满足他,他就帮着爹娘干活,杨家的一个小男子汉。
之前陈如松的猜测很有道理,村长觉得如今虽然情况好转,但之前那么多起义,要平定下来还需一些时候,是以先安排一小部分人去打听打听。
这一次派人下山,除了打听情况,其实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买盐,在山里住了近两年,别的还好,盐是没办法生产的,只